六西格玛三十年
六西格玛,不经不觉,超过30岁了。
从1987年1月摩托罗拉Motorola发起“六西格玛Six Sigma”专案到现在,经过30年岁月考验,六西格玛从原本一项生产流程实验性计划,日渐成熟完整。现在它不只是欧美各大企业的重点项目,台湾本土像是长春集团、车王电子集团、甚至国营企业台电…等等大型企业,也都引进Six Sigma六西格玛,将自己提升到世界级企业水准。
特别是在这十年间,因为六西格玛的明显成效和灵活策略,使用范围从原来的电子业、制造业,应用扩散到各式产业:欧美企业如AT&T、可口可乐The Coca-Cola Company、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星巴克Starbucks、沃尔玛Wal-Mart、和吉尼亚梅森医疗中心Virginia Mason Hospital…,都运用六西格玛来改善他们的管理、服务、交易流程。
六西格玛究竟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六西格玛宛如一个运转的太阳系,在这个庞大体系中,位处最核心的是它所代表的思维方式,周边围绕运作着不同层次的“六西格玛”定义──它是一种企业文化,一个改善系统,和一个统计学标准。
六西格玛是一个庞大的运作体系,有四种不同层次的定义。
So… what is SIGMA?
我们先从最外围开始。你可能听过六西格玛的另外一个名字,叫做“六西格玛”,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因为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在统计学上,代表符号是希腊字母σ,Sigma。Σ用来衡量流程品质的变异和分配、控制流程产出,让流程变异控制在规格上限(USL)和下限(LSL)之间。而6σ的统计学意涵,就是在常态分配曲线下,以平均母体为中心向左右延伸+6σ单位时,曲线下所涵盖的面积百分比。
P(μ-7.5σ<x<μ+4.5σ|x~N(μ, σ2)= =0.9999966
嗯?好像有点复杂?
没关系,用简单的话来说, 6σ六西格玛只容许3.4 DPMO的不良率,也就是,在每1,000,000个“结果”里,最多只能出现3.4个失误。
“结果”可以带入的东西很多,像1,000,000通Cold calls、1,000,000笔交易、1,000,000次运送、1,000,000包饼干…无论如何,六西格玛的宇宙里,有一个信念是:“结果Y”是由“流程X”定义,Y=f(x),想控制结果,就必须从流程下手。流程中的变异,是完美最大的敌人。
现在你明白了,六西格玛是一种追求“最小出错”的思维,尽可能消灭在各个流程环节的出错率,停止无谓的成本浪费,几乎到止于至善的境界。要达到这个目标,就是运用大量的事实、统计方法、流程分析,以“理性数字”来领导企业的管理流程,甚至经营战略。
In God we trust, all others must bring data
6σ整体来说由数据驱动(Data-driven),但在此先提一句:一如所有积极、成功的商业思维,六西格玛的终极关怀,是顾客感受。六西格玛的起点和终点,都是顾客导向。对我们来说,顾客感受才是核心目标,在那以外所有的事实、数据和统计分析等科学工具,只是我们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减少不确定变异,提供稳定的、高品质的服务和产品,都是为了让顾客心满意足(并节省成本、增加利润)。
话虽如此,在六西格玛的世界,有一个宛如十诫般不容推翻的铁则:“In God we trust, all others must bring data” 就算是“心满意足”这样的感受描述,要进入六西格玛体系之前,都必须要化作可以理性计算的具体数字。而这个贯穿六西格玛体系的铁则,对我来说,正是6σ最了不起之处:极度科学,数据为基础的思维实践。
其实,6σ的堂奥,经过解释之后就浅显易懂,最难的部分是,你愿不愿意按部就班、吹毛求疵、绞尽脑汁地,用数百种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同一件事情,拆解流程内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可能性、每一个细节,一一将它们变成可以衡量分析的数字? 这即是看似“锱铢必较”的六西格玛,内在深信不疑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