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起死回生的管理策略 ⎯ 六西格玛
在全球经济进入循环不景气阶段的今年以来,各大公司纷纷节衣缩食,重新审视经营策略与手法。经营管理专家学者也趁势大力推广其所提倡的理念,市面上充斥着各种指导公司如何渡过难关、再创辉煌的书籍。在众多管理理念中,由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的前CEO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的大力推崇,以及该公司实施六西格玛管理手法取得的辉煌成果,六西格玛成为了众多学说中备受瞩目的“管理仙丹”。

许多公司不惜投入巨资,聘请咨询公司对员工进行教育训练,并按照DMAIC的步骤执行各类项目计划。然而,这真的能让濒临崩溃的企业起死回生吗?或者,这其中是否存在一些基本的局限性?
六西格玛管理简介
六西格玛的定义与意义
六西格玛(Six Sigma)是一个统计学上的术语,表示资料分布状态的偏差。它的目标是在每百万次的操作中仅有3.4次的机会无法满足客户的期望(缺陷率=3.4ppm)。
六西格玛的发展历程

- 1985-1992概成期:六西格玛的概念最早由摩托罗拉在1980年代导入,目的是为了降低产品不良率,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提升竞争力。德州仪器等公司也在同一时期采用六西格玛以提升质量。
- 1993-1994完善期:继摩托罗拉和德州仪器之后,ABB等公司也开始引入六西格玛,其应用范围扩展到非制造业的所有商业流程管理。
- 1994-1996开花结果期:随着联合信号、GE等公司的成功案例,六西格玛管理手法逐渐受到重视。
- 1996-至今光大期:由于GE的成效和Jack Welch的推崇,许多知名企业如庞巴迪、诺基亚、洛克希德马丁、索尼等也纷纷采用六西格玛。
六西格玛与其他管理理论的关系
从企业管理活动的沿革来看,六西格玛与QCC、TQC、TQM等实际上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六西格玛的特点在于强调利用统计手法将各种满意度及目标有效量化,可以说是全面质量管理(TQM)的延伸和加强版。

六西格玛的实施特点
六西格玛强调以经营流程为出发点,以客户满意和财务成效为目标。它通过重视了解客户需求,并有效地将这些需求转化为公司经营流程中的质量关键因素,以财务表现作为评估计划成败的依据。六西格玛非常重视数据,通过统计分析的结果,让管理者了解各关键流程的表现,并据此确定改善重点和评估结果。
推广与实施中的挑战
虽然六西格玛提供了一套理论完善、实践成效显著的管理框架,但其成功实施依赖于企业高层的全力支持和长期坚持。许多企业在推广初期可能会看到一些成效,但随着时间推移,如果没有持续的努力和高层的积极参与,预期的成效可能会大打折扣。此外,对于目标的设定和持续执行的毅力也是决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总之,六西格玛的管理手法和工具并非全新的概念,但其将客户需求转换成企业的关键流程,并以严谨的统计手法进行评估与改善,为企业提供了一条通往顾客满意和持续发展的道路。其最终的成功,取决于企业高层的决心、投入以及对不同公司独有特性和文化的适应能力。












-咖啡冲泡案例-80x80.webp)





